返回 大明之雄霸海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171节 改革时代之漕运改海运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swu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那马士英在东南国深受教诲,知道东南国以经济为先,“福利”为辅,以什么猪的屁论英雄,越高越好,高的就是大英雄,否则就是前明官员的嘴炮专家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他就懂得有的放矢。

    在东南国,他被当成了重要阁臣来培养,在各部转职,清楚各部业务,对于如何发展经济。

    而次辅杨天生则是东南国王后杨莺儿之父,以海商做掩护,兼职海盗,待他女婿得国后,杨天生摇身一变,洗白了当起大官,先任职建设部,负责基建工程,先后历任经济部,主管经济发展,又转到福利卫生部,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深有体会,业务纯熟!

    王侯将相岂有种乎,他认真任职,力图青史留名。

    他很勤奋,懂得抓住这个机会!

    两人搭档,一主内一跑外,竭力把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。

    如果说姚明恭执政是守成和稳定,那么马士英杨天生执政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改革阶段。

    漕运改海运!

    漕运,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内陆交通运输系统,主要是指由南向北,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官粮、军粮以及重要的大宗物资到达封建王朝统治中心北京的系统性工程,包括开发运河、制造船只、征收官粮、军粮等。

    漕运萌芽于秦汉,兴盛于唐宋,明代漕运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。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,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,“行漕法规”也得到健全和完善,产生了支运、兑运和直达制度。

    通过漕运,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往北方,尤其是帝都,从而稳定了北方的统治。

    新明以来,虽然京师南移,但是明朝在北方边境用兵、建设,进入东北大地搞开发,需要的物资不减反增,甚至超过了北京帝都时期。

    但是漕运的麻烦多多,一曰淤塞,黄河水患频繁,泥河滚滚涌入大运河,漕运船只将被困住,不能按时到达京城,此时粮价就会飞涨,影响很坏;二曰“浮收”。在漕运过程中,损耗在所难免。官府不愿承担,便将其摊派给百姓。有时,征粮官在规定数外直接多收40——50,民众不满,'闹漕'事件不断;三曰“缺钱”,漕粮开拔,需要兵丁押船护送。官府支付的全程运费只有每船200两,标准多年不变,而物价上涨很快,差旅费不足的兵丁们只好向沿途官府摊派,并将这笔钱最终转嫁给老百姓;四曰既得利益者,漕运开通,从官到民,都靠水吃水,固然官员赚大钱,小民也得靠这条漕运度日,他们人数不少,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利益集团……

    漕运不利,南方的粮食要历尽艰险,旷日持久,从苏杭运到京城。各省每年解送进京的漕粮日渐减少,仓储积存日渐空虚。京师地区的粮食供应危机非但没有缓解,反而更加严重。

    历代明朝皇帝对于漕运的麻烦心知肚明,在永乐年间,曾经尝试漕运改为海运,利用海船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    明朝开国至永乐年间,海运一直是南粮北调的重要手段,奈何阻力非常大!

    单是利益集团涉及到的就有官员、兵丁、商人、漕帮、船民等等不下百万之众,想要海运,得先把这百万民众搞定再说!

    他们还有官员为他们张目,反对海运,理由有四:风大浪急、海盗出没、粮食易霉、成本较高。

    大多数是胡说八道,如说海运成本高,实际上海船一条顶俩是小事,大的海船一条顶上百条漕船,所需要人手很少。

    关键是海运多能顺畅抵达,而漕运只要河道堵塞,那漕船过不来,京城陷入饥馑。

    至于粮食易霉,这个也好说,只要做好包装,就能够有效地抵御发霉,还有风大浪急,海上年年都有商船往来,有船毁人亡的事,运河里也多有险阻,历年都有船只遇险沉没,船夫家破人亡,岂能只是海运有危险,漕运就没事?

第1171节 改革时代之漕运改海运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